“千万羊毛等着你来领”“金额秒批”等,最近信用卡迎来了一波申请热潮。在各大社交论坛上,许多自称“金融中介”的人打出“信用卡放水”的口号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信用卡“放水”通俗来讲就是银行对信用卡审核放宽了一些限度,据了解银行内部是没有“放水”一说的,但是他们会在例如传统节日、“开门红”此类特殊节点对信用卡的审核工作要求进行放宽,但在中介口中,信用卡“放水”则成了“无视黑户”“秒批秒下款”的噱头,其中以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的信用卡申请为甚。中介以顺德农商行、稠州银行以及锦州银行等信用卡申请渠道,称三家银行最近达到申请成功率的高峰期,下卡的平均金额约为2万-3万元,因为在"放水"阶段,信用差的持卡人也可以申请,并声称已经有很多案例,甚至办锦州银行的信用卡可以直接远程面对面激活。
对于不在发卡银行所在地但想申请信用卡的用户,中介还给出了所谓“前缀法”的秘密。据其介绍‘前缀大法’是将开放区所在省市的地址添加到持卡人的真实地址上。中介口中的“前缀大法”能否可以作为中国申请信用卡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位银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直言,大行对于信用卡审核较为严格,并且通过信息技术较为公开透明,所以我们部分中介就抓住了用户对中小商业银行信用卡审批制度标准和信息的不确定性,提出自己所谓的“放水”操作。包装大法真正成为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信用卡审批流程相对来说比较严格,需要核查真实地址或者工作地。
中介会看中小银行的信用卡,因为这些目标客户较为下沉,中小银行的客户群比大银行更下沉;其次,大银行通常不缺用户,而且“放水”的可能性小,而用户对中小银行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使得中介有机会利用。一些信用信息差的客户自己申请信用卡有困难,所以希望得到“专家”的成功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中介可以收取大量的培训、优化打包费、手续费等等。一般来说,银行对信用卡审计有一个健全严格的风险控制流程。按照现在的数字或者半数字系统,这种包装很难打通,最后的结果可能是客户交了费用,信用卡却不一定能办下来。中介打着办卡的幌子,利用“噱头”收割卡友,不仅损害了用户权益,也给用户资金造成了损失。与此同时,随着持卡人连带债务、虚假交易套现等风险暴露的加快,银行也在风险管控层面加大了升级措施。
一位银行观察家表示,目前银行信用卡主要采取预审、过程中监控、核销后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用户的信用卡是信用卡发行的标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信用卡发放需要双向交叉验证,以反映用户的真实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因此用户不应相信中介的夸大宣传。经过今后的严格审查,通过优化信用卡、信用卡包装等情况很难通过银行的审核,所谓的"放水"肯定会大大减少。
随着中小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内部治理加快完善,监管短板工作加快完成,引导金融业健康发展,国内金融业已加快完成监管短板工作,加强监管,加快管理体制改进,完善治理和风险控制,明确主体责任,在此背景下,信用卡业务今后将更加规范。
消费保315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