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不要被"零添加"概念忽悠

不久前,一篇刊发于在线教育学术研究刊物eFood上的论文,指出某品牌零添加酱油疑似添加了外源谷氨酸而未标注。一时间,引发业界一个关于我国食品“零添加”问题的讨论。目前存在许多相关公众对食品安全添加剂发展仍有一些误解,企业不能以“零添加”作为一种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噱头。


QQ截图20210415163150.png


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误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宣传的误解,二是对食品添加剂本身的误解。事实上,一些人对企业宣传的误解,更准确地说,是被企业宣传所误导。有媒体调查发现,从乳制品、饮料、火腿肠,到调味品、食用油等,预包装食品标注“零添加”“无添加”已成风气,但不同企业对此定义不尽相同。如某品牌酱油产品包装标称“零添加”是指不添加味精和防腐剂,某品牌食醋产品所标“零添加”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酒精、山梨酸钾等,而一款火腿肠产品标称“零添加”则是说其不添加甜味剂、不添加着色剂等。

显然,所谓"零添加"并不意味着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只是为了突出"零添加"三个字,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如果消费者由于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的联想,那就更好了——这实际上是企业的目的。食品安全专家认为,企业打"零添加"标签,其含义是不添加比添加好,这应该是一种"恐慌性营销"。一些公司为了追求这种营销效果,不含有一定成分的产品也强调"零添加",例如,一些植物产品声称"零胆固醇",其实植物根本不含有胆固醇:通过这样做,引导消费者对胆固醇和蔗糖厌恶,误导消费者。至于一些企业在宣传中完全否定食品添加剂,反而对国家的标准表示怀疑,问题就比较多——婴儿食品以"添加剂,我不爱"为卖点,说"符合标准的婴幼儿补充剂产品不一定好",只是因为国家标准也允许使用食品添加剂。

话又说回来,企业的“零添加”营销招数能否奏效,还是建立在部分消费者误解食品添加剂的前提下。许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有人甚至向政府部门呼吁,应全面禁用食品添加剂。至于食品添加剂在中国被妖魔化的现实,一些分析师认为,部分原因是一些媒体缺乏专业素质和科学精神,对食品安全报道不负责任。他们经常未经调查和确认就把锅扔给食品添加剂,这是对食品安全的“背锅”。比如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等。,大家都很熟悉,是典型的违法添加剂,不是食品添加剂。但有些媒体对此并不了解,直接把这些作为食品添加剂的东西写进报道正文,导致误导读者。另一个原因是一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不够了解,没有按要求使用食品添加剂,导致食品检测不合格。


QQ截图20210415163358.png


长期以来,食品添加剂一直被误读,企业长期以来将“零添加”作为营销手段,这引发了市场混乱,也导致了长期迟到的治理。出于保障消费者知情权、规范和约束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维护食品市场竞争秩序的需要,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规定,对食品标注“零添加”的做法正本清源。


消费保315投诉


评论 0
小程序
消费保小程序
APP
消费保APP下载
公众号
消费保微信公众号
反馈
客服
投诉业务专属客服
商城清洗业务
专属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