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遇到“假促销”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有些商家推出了积赞、砍价、返现等营销方式,扩大宣传效果。由于不同平台的规则和营销模式不同,消费者体验良莠不齐,经常出现虚假促销引发的消费者纠纷。如果一个平台进行刻意夸大砍价排名、砍价进度和成功几率等数据,目的是诱导消费者对成功率产生错误认知而投入更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完成砍价任务的,这已涉嫌欺诈。


QQ截图20210527171532.png


有的商家在消费者转发朋友圈集赞成功后,兑换奖品时会告知名额已满,活动被取消。有的商人们声称他们的产品在打折,但却秘密地玩起了“先涨价再打折”的把戏。有的人成功地在网上互助他人砍价,转账是却发现被拉黑。为了吸引顾客,一些无良商人设置了虚假的营销计划,造成消费者纠纷。商家做合理的促销并没有坏处,但是要分清诱导消费和营销不好的界限。我国《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明确要求经营者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不得使用虚假或者误导性宣传。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的手段。

根据《规范促销行为暂行规定》,商家可以举办促销活动时应当能够保证活动设计规则真实、完整和清晰。秉承诚信企业经营发展理念,不玩文字游戏套路消费者;商家应向消费者信息公示主办方及其相互联系生活方式、开奖或兑换规则、使用时间范围、有效期限等条件;及时得到完全没有履行自己消费承诺,有约必守、有诺必应,不得附加条件兑奖,亦不得影响兑奖,切实为消费者需求提供一个消费福利。

为规范电商行业企业发展,2019年1月1日《电子信息商务法》正式落地,明确线上线下商务管理活动要同等对待;规定可以建立社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强调加强对消费者自身权益的保护,并设专章论述我国电子商务争议解决。针对这些互联网数据时代的网络文化消费纠纷处理问题,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电商平台的责任和义务教育进行了细化,规定网购商品7日无理由退货、遇欺诈性交易消费者可获三倍赔偿等利好制度。


QQ截图20210527171634.png


如果遭遇诱导消费,不良营销,导致侵犯自身权益,消费者应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消费者与经营者因诱发消费等问题发生纠纷时,可以与经营者协商解决纠纷,请求有关消费者组织调解纠纷,向有关行政部门投诉或申请仲裁机构仲裁,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涉及网络交易纠纷的,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消费保投诉平台协助处理纠纷。


评论 0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