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机制”最受伤的是消费者

在互联网服务水平日渐丰富的当下,消费者可以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进行预约外卖上门、家政维修、搬家送货等多项技术服务。但上门提供服务企业往往意味着中国服务执行者知道对于消费者的详细地址,当消费者对服务工作不满意时,多怕遭到报复而不敢打差评。不敢给差评,到底是消费者敏感,还是平台系统存在的漏洞呢?


QQ截图20210713172812.png


据网友介绍,今年3月她在某平台进行预约了搬家公司服务,在支付了100元装车和搬运成本费用问题之后,她和司机谈好额外再付20元卸车费。但中途司机坐地起价且态度以及恶劣。当晚在平台上给这名司机自己打了差评。就是我们这个差评,导致企业司机通过账号被封存在不能及时接单,司机随后就打电话威胁她,迫于无奈下只能将差评改成了好评。

来自上海的张女士因为差评被送餐员威胁。张女士改回好评后,送货员还要求赔偿200元。很多网友在事件的微博下留言,分享了类似的经历。有人因打差评被报复,大多数人则表示担心打差评带来的安全隐患。

最初引入差评制度,对骑手、司机、保洁等服务进行约束和奖励,并给消费者带来更满意的体验。但在实际执行中,罚款等差评的影响,已经成为部分消费者的安全隐患。一位外卖骑手表示,收到差评后,不仅这份订单的配送成本会受到影响,奖金和评级也会受到影响。在差评的情况下,虽然可能是平台的投放算法出了问题,导致延迟投放,或者是消费者不小心点了差评,但骑手很难上诉成功,导致骑手们对差评充满负面情绪。

本应该是一个平台、消费者与服务企业执行者三方共同维护的机制,矛盾反而转嫁到了消费者和服务执行者身上。

这种矛盾转化的原因,无论是在配送行业、家政还是同一城市的运输,是平台层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有利的评价和指导,以方便交易和订单,如系统默认的好评和现有的评价体系的漏洞放任; 从商家层面,往往给用户一些好的反馈,以避免出现差评; 从消费者,一方面,是诱导给予好评,另一方面,害怕报复对家庭地址信息的透明度,最终导致平台服务评价机制逐渐失去原本的意义。

当消费者受到威胁时,他们如何捍卫自己的权利。据实进行分析评价是消费者的权利,如果遭遇威胁,消费者我们应该第一时间视情况向有关机构以及管理平台进行处理投诉,如果威胁社会行为方式已经付诸实施,涉嫌违法甚至犯罪的话,应及时报警。无论是哪种情况,消费者都需要有意识收集和固定相关的证据。


QQ截图20210713173015.png


对于平台而言,作为差评制度的设计者、使用者和监督者,不仅要保护消费者在纠纷面前的权利,还要保护送货人员的合法权益,为送货人员建立合理的投诉机制。同时,在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下,应设立临时豁免机制。对于消费者,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学会通过法律、媒体、投诉平台等途径,勇敢的捍卫自己的权益。


消费保维权


评论 0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