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

元气魔盒违法分析与维权建议

 

元气魔盒是一款盲盒app,以“高价好礼”为卖点,同时用“超值保底,100%有礼”和“商品不喜欢就回收”的广告宣传来消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吸引其充值购买抽奖盲盒。但实际上,保底商品的价值较低,充值入平台的虚拟币无法提现,只能继续消费,抽得的商品不喜欢的回收价格可能并非全额(支付价格的60%至100%)。

 

一、违法分析

(一)是否属于非法赌博

应该不属于赌博,性质上与盲盒买卖相似。

上海的市场管理局在2022年1月10日出台《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指引要点有二,一是定义了盲盒买卖。第二条规定“本指引所称的盲盒经营活动是指经营者在合法经营范围内,在事先不告知商品具体型号、款式或服务内容、提供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实体店、自动贩卖机等形式,以消费者随机抽取的方式销售特定范围内商品(包括服务,下同)的经营模式。因此,元气魔盒性质上也属于盲盒买卖。

而赌博本质上是以小博大,获利的只有极少数,亏损的是大多数,庄家得利。盲盒买卖是否属于赌博,最重要判断因素为购买价格是否远高于实际所得商品价值。元气魔盒中,中奖率最高的最低保底商品的价格与单次购买盲盒所花费的钱款数额大致相当,消费者主要购买的是可能出现其它低概率高价值商品的不确定性与趣味性,尚难定义为赌博。

  

花费129元气石可购买得到标价超过129的保底普通款商品

 

(二)是否存在虚假宣传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条“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有关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有效期限等信息,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经营者对消费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和使用方法等问题提出的询问,应当作出真实、明确的答复。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明码标价。”

1.若存在“抽若干次必得千元以上大奖/稀有商品”等宣传行为,却不属实

属于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虚假宣传情形。

2.获得商品后不满3件需付邮费15元

不违法。在元气魔盒的《用户协议》第二条第(二)款中已有约定,且该约定不违反其它法律法规。

 

3.抽出的物品不适用7天无理由退货,如平台回收,回收价格可能少于原购买价格

涉嫌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盲盒除了商品本身之外,还可以使消费者感受到类似于“中奖”的刺激过程,因此判断“不适用无理由退货”的关键在于商家销售盲盒类商品时,是否经消费者确认为不宜退货的商品。但如果商品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平台也应该要承担售后责任。

在此基础上,判断消费者在购买时是否确认为不宜退货,可能需要向消费者显著标示,例如以弹窗等形式让消费者知情。而元气魔盒中,相关的约定仅展示在首次打开APP时的《用户协议》的最后条款中,消费者下单购买之前并未以显著标示的形式提醒消费者,不属于明示,难以认定已经过消费者确认,因此应当适用无理由退货。

进一步地,回收价格需在实际支付价格的基础上打折购买属于影响消费者是否购买的重要条件,元气魔盒仅在《用户协议》中加以标注,应当也不属于在购买时明示的情形,不能推定消费者知情并与其达成约定。

 

 

4.充值元气石之后不可提现

涉嫌违法。充值元气石之后不可体现,只能在该平台消费,实际上是变相强迫消费者进行购买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九条“【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

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有权进行比较、鉴别和挑选。

 

元气魔盒仅在用《用户协议》中提醒消费者充值后不退款,消费者迫于无法使用APP而同意协议并充值,应该属于间接的强制消费

 

二、维权建议

1.要认清风险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勿盲目跟风。

消费者要认识到盲盒具有不确定性的本质,认清并防范商家过度营销的套路,拆开盲盒既有可能因高于预期而惊喜,也有可能因低于预期而失望,不能只抱着投机或者中彩票的心理购买盲盒,不应过分沉迷,切勿跟风与攀比,要结合自身经济能力、消费需求和兴趣爱好等,理性消费、量力而行,多一分理智和冷静,少一分盲目与冲动。

 

2.要保留购物票据等相关凭证,权益受损应依法维权。

消费者在购买盲盒时,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售后服务完善的商家进行交易,同时,还应注意索要和留存发票等购物票据、经营者广告宣传信息等作为事后维权的凭证。当自身合法权益受损时,要及时与经营者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可通过向市场监管部门、消协组织、消费保等单位投诉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进行维权。

 

标签:
# 2
评论 0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