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馅饼大陷阱!兼职赚150元倒欠税11万

网络裸奔时代,个人隐私似乎成了空话。



个人信息贩卖再次登上热搜,大学生#兼职赚150元后倒欠税款11万#。


来源:微博


据人民网报道,这些“被法人”的同学大都是通过做“兼职”而导致了个人信息被“使用”。


有人只是做“注册公众号”兼职赚了50元,结果一年后发现自己成了200多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


还有人只是在一份“办理个人数字证书”的兼职中赚了150元,却发现自己“被法人”,还欠了11万余元税款。


“被法人”后,注销并不容易


同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小编在知乎上看到网友“白茶”发布的帖子《“被法人”之后的日子》,讲述了自己2018年做兼职时,被要求实名认证才可以发工资,于是办理了深圳CA数字证书。


却没想到,今年4月份在申报个税时发现“被法人”,自己名下竟然有3家公司,并且担任法定代表人和总经理,股东等职务。



对于这种情况,白茶也很是震惊,一番查询之后得知,竟然是用深圳CA注册的。也就是当初做兼职时身份被“盗用”了。


企业注销流程 / 来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为了将这三家公司注销,白茶接连几次报警申请调查处理,都因为“暂无经济损失,也无刑事犯罪”无法立案。到市场监督管理局想要注销公司,也需要各种材料才可以注销,而这些材料白茶根本无法提供(根据白茶描述,自己并不认识这些公司的股东,公司注册地址也查无此人)。


奔波一个多月,得到的结果就是“无法撤销注册信息”也“无法注销公司”。最终得到的建议是提起民事诉讼,解除与这3家公司的关系。



而白茶咨询律师后,发现诉讼需要花费3~6月时间,费用大概2万左右。而这对于刚毕业不久的白茶来讲,既耗费时间精力,也有一定经济压力。


好在经过半年奔波,白茶表示已经解决了此事。


所以,“被法人”给不少人带来大麻烦,不仅注销撤销难,还有可能背上大笔税款。


现象背后是个人信息贩卖的黑产业链


根据人民网记者调查,“被法人”现象背后,是一条买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以兼职之名招募法定代表人,随后将法定代表人信息、营业执照、对公账户等材料兜售……


“商户”贩卖个人信息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前不久,某二手交易平台也有“商户”以6毛一条出售个人信息,声称可代查开房记录,“呼死你”等非法催收与防催收服务发布共存,甚至有涉黄内容从线上资源交易延伸到线下服务。


记者与“商户”聊天截图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这些商户声称,可以提供姓名、身份证、住址、学校、电话等个人资料,而且资料来源于全国各地,每周更新。


根据“商户”介绍,他们属于“公司”的销售,一个销售一个月至少需要售卖3万余条信息。


个人信息被贩卖新闻报道 / 来源:百度


今年,小编也不止一次看到关于个人信息被贩卖的新闻报道。18万股民数据、12万学生学籍、近9亿条公民信息……这些数据让人看得心惊!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就在某个瞬间被我们自己给泄露出去了。


所以,消费保提醒大家:不要轻易相信高佣“兼职”,特别是“代办”“代注册”等需要个人信息的兼职。警惕个人信息被冒用,给自己造成麻烦甚至带来经济损失。


评论 0
小程序
消费保小程序
APP
消费保APP下载
公众号
消费保微信公众号
反馈
客服
投诉业务专属客服
商城清洗业务
专属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