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私自充值游戏、QQ会员等申诉退款难成功

如今,消费电子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方式,就拿孩子们的童年来说,过去孩子们的玩具是洋娃娃、玩具车等,而如今孩子们的玩具或许已经变成了智能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些中小学老师也“紧跟潮流”,通过QQ群、微信群布置作业。但由此引发的“未成年孩童不明就里或私自给游戏、QQ会员等进行充值”的现象,让许多家长颇为头疼。近日,消费保就接到了多个类似的投诉案例。

【真实案例】

案例一:孙女士的孩子今年6岁,刚上一年级,因为老师用QQ群布置作业,于是孙女士给孩子配置了手机、注册了QQ。但不曾想,孩子在查看作业时手机弹出了开通充值QQ黄钻的消息,6岁的孩子不明就里跟着提示点击屏幕,多次充值黄钻会员,一个月下来,竟累计支付了8073.1元(孙女士用该手机给家中老人网购物品时被孩子看到了支付密码)。

案例二:柯先生的儿子在玩手游天天酷跑与王者荣耀时利用父母银行卡充值Q币、游戏币,仅大约两个月时间就充值了7000元。柯先生希望腾讯可以退回部分充值的费用,但经过消费保与腾讯工作人员的多次沟通后依然无法引起腾讯方面的重视。

案例三:刘先生的孩子在玩手游魔范学院时,曾花28.5元买了一次钻石,此后再无充值行为,但魔范学院却自行通过微信支付陆续扣费多达666.9元。

可见,未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玩游戏或登陆QQ时,使用父母的支付密码多次充值游戏币、购买QQ会员等行为时有发生,但家长们想申请退款却并不容易。因为多数家长都无法举证消费是孩子行为而非成人行为。就以上问题,消费保的工作人员也欲采访腾讯客服就“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私自充值游戏费用或其他充值消费行为”给广大家长一些建议,但截止本文发稿前,还未能收到回复。


【律师解答】

就此类现象,消费保的工作人员还咨询了广东格林律师事务所的杨河律师。杨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十二条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而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

在上述案件中,孙女士的孩子只有六岁,充值8000多元的行为应当无效;而柯先生与刘先生的孩子即使超过十岁,从充值的金额来看也远超过了未成年人智力、年龄相适应的程度,如果事后柯先生与刘先生拒绝追认的话,该充值行为也是无效的。因此,上述涉案的运营商应当返还消费者充值的费用。


【温馨提醒】

根据《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 “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应根据网络游戏的内容、功能和适用人群,制定网络游戏用户指引和警示说明,并在网站和网络游戏的显著位置予以标明。应当按国家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的游戏或者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及第二十条“网络游戏虚拟货币交易服务企业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交易服务。”的规定,消费保呼吁运营商应肩负社会责任感,在相关游戏或会员充值中通过技术性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如要求玩家提供身份证号码或相应的身份证明,同时后台应进行一些技术跟进,对连续的大额消费等可能出现的未成年人购买行为进行甄别和提醒。要知道,这既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也是对运营商的保护。

而作为孩子监护人的家长们平时应该多陪伴孩子,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切勿沉迷。帮助孩子建立“手机是用来方便通讯联系的,一些有助于学习的APP可以适当使用”等观点。

其次,家长们在帮助孩子选择手游前,要参看游戏评级、年龄限制等信息,要充分了解游戏的权限和扣费方式,判断游戏是否适合孩子玩。

再者,要提醒广大家长,大多数APP都采用免费下载、付费服务的方式运营,因此在给孩子使用手机时,要及时将手游软件设置密码锁,并谨慎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的密码泄露和自动划款的情况发生,并且定期查看手机话费、微信钱包、支付宝等账户资金的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最后,家长们应该提高消费维权的意识,在孩子玩手游时遇到胡乱扣费的情况,要及时留存证据(如网上交易记录和聊天记录等能够证明充值是未成年人所为),与商家进行沟通协商;协商不成的,再向商家注册地的工商部门或与消费保等第三方消费维权组织进行投诉,请求调解。

消费保,免费处理消费投诉的公益平台!

评论 0
小程序
消费保小程序
APP
消费保APP下载
公众号
消费保微信公众号
反馈
客服
投诉业务专属客服
商城清洗业务
专属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