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北京的江阿姨听信某机构“40天瘦20斤不反弹”的宣传,在网上购买减肥茶。随后有顾问加其微信,提供所谓“一对一减脂指导”。
购买一次服用后,江阿姨觉得没效果,减脂顾问立刻找来“专家”电话诱导,“不继续服用的话身体里的垃圾进入大脑”。
7月到9月间,江阿姨先后在该机构购买多款产品5次,共花费50228元。

家属认为该机构存在明显的虚假宣传及诱导老年人消费的行为,“这些减脂产品都是些普通的固体饮料,并没有标明有减肥效果,有些甚至都查不到许可证”。
江阿姨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近年来,以“养生保健”“减脂减肥”“风水玉石”等为名的私域直播已成虚假宣传、诱导老年人高额消费的“重灾区”。
截止到目前,消费保平台共收到私域直播行业相关投诉373件,累计涉诉金额超330万元,投诉解决率仅为17.96%。
10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整治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专题新闻发布会。据发布会透露,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对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立案30件,其中私域直播平台6件,直播商家24件,已处罚没金额293万元。这是市场监管部门首次向私域直播虚假宣传违法行为“亮剑”。

据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一级巡视员杨洪丰介绍,私域直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有:
一是虚假宣传与夸大功效,通过低价商品、免费体验活动引流,用虚构身份、虚假原料、虚构疗效等伪造信息进行虚假宣传,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医治百病的“神药”“神器”,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高价商品。
二是“专家人设”造假,部分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诱导营销,而所谓“专家”往往没有真实的专业背景和资质。
三是产品资质造假,一些私域直播间销售的产品没有合法资质,却伪造或冒用批准文号、认证标志等,误导消费。例如,将普通食品宣传为具有治疗功效的药品,或将普通保健品宣传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产品。
四是消费维权困难,不法商家往往通过“播完即关”、屏蔽信息、解散群组等方式销毁证据、逃避责任,并通过虚构售后服务、拖延退款等手段,进一步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同于面向大众的公域直播,私域直播依托微信群、企业微信、小程序等私密社群进行传播。这类平台只面向特定群体开放,为逃避监管,直播链接设密码、24小时失效、关闭回看、被举报即删群是常见套路。大多数案件事发,依赖于消费者投诉举报。
这就导致不法商家利用私域直播管理宽松、隐蔽性强等进行虚假营销,专坑老年人。他们通过线下推销、线上建群的方式积累原始客群,借助封闭式的私域直播进行虚假宣传,再利用“伪科学养生课”等形式诱导营销,把普通商品包装成治百病的“神药”收割老年人钱包。
不少网友反映家里长辈已经被洗脑得“六亲不认”了。


网友@紫藤说,“我在昆明认识的阿姨每天早上7点多进直播间听课,一直听到深夜,听够多少天以后,可以领鸡蛋、领红包,渐渐被忽悠在直播间买东西,劝她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不听还不高兴,已经走火入魔。”
根据消费保平台的统计数据,私域直播平台相关的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退款纠纷、售后服务欠缺、诈骗这四个方面。其中虚假宣传投诉量占总投诉的31.47%,位居首位;退款纠纷相关投诉量占比24.58%;售后服务欠缺相关投诉量占比12.23%以及诈骗相关投诉占4.87%。

从金额分布看,呈现出明显的区间特征:1000 元以下投诉占比 26%,1000-2000 元占 17%,2000-3000 元占 16%,3000-5000 元占 15%;而5000 元以上投诉占比高达 27% ,反映出高金额纠纷在私域直播相关投诉中占比突出。

据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于10月15日正式施行。市场监管总局提示广大经营主体,对照法律规定检视自身经营行为,公平参与竞争;提示平台内经营者,避免利用技术之能、挑战竞争秩序边界,借“私域”之名,从事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行为。
【声明:以上所有数据均来源于消费保平台,仅代表企业在消费保平台的投诉解决情况,不代表其他平台或企业总体投诉解决情况。】
文 | 子不语
编辑 | 得鹿
数据支持 | 九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