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套路曝光!除了携程、京东、饿了么还有……

从古至今,中国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购物经验:买东西,最好不要找熟人。


为什么?


从表面上看,熟人那里买会更便宜,但实际上价格反而会更高,商家利用了熟人之间的信任,在友好亲切的问候中,送出“温柔的一刀”。


古人诚不欺我。如今商家把“杀熟”策略运用得更加炉火纯青了。在同一个平台,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出许多,这就是“大数据杀熟”。


3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过半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杀熟”的经历,而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image.png


电商、旅游、网约车、购票行业均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


过去一年,大数据杀熟舆论持续发酵,在线旅游行业的携程、电商行业的京东、外卖行业的饿了么、网约车行业的滴滴、在线票务行业的淘票票等企业,均被曝出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官方回应也是惊人的一致:不存在。


而他们的解释,也大致相同。要么是“系统BUG”、“支付方式不同”、“供应商的问题”,要么是坚定的表示平台“不会价格歧视”,这回应貌似有理,但其实颇为牵强,且为与用户的实际体验并不相同,无法有效打消他们的疑虑,尤其是携程,三天两头因被质疑大数据杀熟而上头条。.

image.png


大数据“杀熟”行为如此令人发指,企业为何毫无作为?


大数据杀熟具有隐蔽性,维权往往面临举证难的尴尬。据北京消协调查显示,在遭遇大数据“杀熟”后,选择向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的被调查者不到三成,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占17.43%,仅有10.46%的被调查者选择卸载商家APP或删除网址。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大数据杀熟是企业内部模式,目前并无统一的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协会进行内部监管,企业也不会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一旦被用户质疑,便会搬出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自辩,用户往往不相信,但又无法提供实质、有力的证据来反驳、维权。


怎么判断是否被“杀熟”

1.新增客户享受专属优惠

image.png


很多平台都会直接宣传有针对“新人”的特别优惠,或满减礼券、或充值返现、或新人专场等等,且每位新用户只能享有一次优惠。


2广告联盟分享用户数据

你在淘宝搜索“热水器”,如果在抖音上出现了“热水器”的广告推荐,这就表明你的数据被广告联盟共享了。


3依据用户特点“定制服务”

前段时间,话题#客单价低于128元被归入“低价人群”#被网友热议,这就是“定制服务”。当你消费水平相对高时,就会被平台推荐更贵的商品。平台会根据你的社交粉丝量、投诉量、好评率、客单价等多个维度提供“定制服务”。


4多次浏览后价格自动上涨

最初爆出“杀熟”事件,就是网友发现在某旅游APP浏览页面时,发现价格一次比一次高,但是换了一台电脑重新搜索或者清除浏览记录,原本显示价格就下降不少。


5浏览中遭遇“花式”催单

有网友反映,用某APP订航班票价,多次浏览或预订后取消,价格便会抬高。整个预订过程中APP页面会不停提示,“最近又有×名客人在浏览此航班”,致使一些客人认为越晚下单票价越贵,在匆匆下单次日,发现票价却恢复了原有低价。


6“默认勾选”隐藏优惠券

经常返杭州、深圳两地的胡先生,偶然在某APP机票订单确认页中发现,“航意险”和“延误险”两项竟被默认勾选。

image.png

胡先生表示,“把勾选取消,系统提示我放弃了两张价值8元的折扣券。重新将两项保险勾选后,订单总价竟然比之前便宜了8元。”也就是说,平台通过默认勾选隐藏老客户应该享有的优惠。


7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用新用户、普通用户和高级用户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新用户,其次是普通会员用户,而高级别的用户一张票要比小白用户贵出5元以上。


8手机系统不同收费不同

有视频网站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包月、包季、包年的价格分别是6元、45元、17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至40元不等。

image.png


如何避免被“杀熟”?

大家在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时候,要尽量做到在官方渠道购买,货比三家,避免被系统识别为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降低被“杀熟”概率。比如在购买机票、火车票时,可以直接在航空公司官网和铁路12306购票,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此外,在网上购物、浏览网页时,大家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尽量减少让APP访问自己的消费记录、快递信息,避免被数据采集。


杀熟的企业,也正在杀掉你自己


北京消费者协会对于大数据杀熟给出了明确定义:经营者利用大数据技术釆集用户信息、建立用户“画像”,并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根据用户“画像”提供特定(非可选性)商品或服务的损害消费者权益行为。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准营销”,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企业为了谋求利润,利用老用户的信任牟利,这无疑是一种不明智、短视的做法。


在社交时代下,负面信息发酵的速度也会更快,如果企业负面舆论大爆炸之后再去“灭火”,老用户忠诚度已经被消磨殆尽,此刻重拾用户信任将变得异常艰难。


目前被爆出“大数据杀熟”的平台为多行业内第一梯队,如果因“大数据杀熟”被第二梯队企业“后来居上”,真是得不偿失。


那些正在杀熟的企业,其实也正在杀掉你自己。


你有被杀熟的经历吗?


2018-2019华夏银行杯

全民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答题赢大奖


收官之战!最后三天!

不整点大动作,怎敢惊动你?

华为mate20,等你来拿!

微信图片_20190329175253.png


评论 0
小程序
消费保小程序
APP
消费保APP下载
公众号
消费保微信公众号
反馈
客服
投诉业务专属客服
商城清洗业务
专属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