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疯狂打赏女主播2.7万!钱还能要回来吗?

说起身边的熊孩子,真是不由得一阵脑壳疼!一会不见,就说不定就在搞什么“大事情”!



上面这种的还算“可爱”范畴内的,大家一笑就过了。然而,下面的熊孩子,做的事情就不仅仅是“熊”了。


4月3日,南宁吴先生的妻子发现微信账户里少了几万元,一查账单才知道钱是被女儿乐乐转走了。乐乐说她猜到了妈妈的密码,每次都是把钱转给自己,然后再打赏给抖音视频主播。至于打赏的原因,乐乐说:“每次刷礼物主播都会夸奖我,说谢谢什么的,但是家里却没人夸我”



从2019年1月到4月,乐乐总共花了27000元左右,这笔钱相当于妈妈一年左右的工资。目前,两口子希望跟平台取得联系,追回被打赏出去的钱。


熊孩子打赏女主播的事情已经不是首例,去年一位白血病男孩玩手游竟然花掉了自己15万救命钱!刚刚10岁的涛涛患有白血病,母亲带着他到北京求医,从发病到2018年1日,涛涛的治疗费用已经花去了50多万元。可是这段时间,涛涛竟然在游戏上花了15万元,而这是他的救命钱。


最近几年,熊孩子偷花家长数万元打赏网络主播或者玩游戏的事例不胜枚举,这些孩子,在父母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网络支付,花掉父母几万甚至十几万。未成年人网络高消费的问题也开始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熊孩子为什么如此“大胆”?


小编看了一些事例报道,发现很多孩子对网络支付没什么概念,他们“不知道”所谓的转账、送礼物、购买装备花的是真金白银。网络游戏的段位和主播的“夸奖”让他们轻易获得成就感,并且很容易上瘾。


平台主播的门槛也比较低。目前行业监管只有一条——实名制,也就是说,只要上传身份证信息就能通过,平台也不会过多的监管主播的素质。通常为了获得更多收入,主播们也会诱导孩子打赏。


虽然很多平台针对未成年人特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是很多孩子玩游戏、看直播拿的是家长的手机,平台根本无法识别。


打赏出去的钱,还能要回来吗?


根据我国《民法总则》,我国8周岁以下的孩子属于无民事能力行为人,超过8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出的事情需要法定代理人的追认。中银律师事务所吴顶忠律师认为,未成年人打赏属于赠与行为,但是只要有证据证实未成年人的打赏行为是没有经过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主张交易行为是无效的行为,退回这笔款项。


虽然在法理上是可以追回钱财,但是举证却并不容易,要证明打赏时用的是谁的手机,哪个IP地址,当时父母有没有不在场证据等等。


如何避免熊孩子巨额打赏事件?


网友还提出了建议,平台方可以通过面部识别未成年人,严格设定禁玩限制和打赏额度。但是这样会增加平台的运营成本还会可能会让用户流失,再加上没有立法规范,企业一般不会选择这样做。


浙江一家专注于《网络安全法》的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思考道:“立法需要更加科学和细化,可借鉴国外游戏监管手段。国外对游戏的监管分几个维度,第一,游戏根据其内容暴力程度等分级,区分玩家。第二,在销售环节,细分买家,处于限制级别的买家不能买。三是强制要求在游戏中装载监管软件,以严控游戏时间和游戏时段,比如针对玩家的年龄层、上班时间或者上学时间、凌晨等设定禁玩限制。根据细致的立法,以及配套机构实施,配以严厉的处罚措施”。


但是归根到底,未成年人的教育,最要紧的监管角色还是家长,正确引导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观”,既不要视直播、游戏为“洪水猛兽”,也不要过于放任孩子自由。

今日互动:如果身边有熊孩子斥巨资打赏女主播,你会怎么处理?


消费保 您的消费服务管家!

评论 0
头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