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平台虚假报价乱象调查:消费者频陷"低价诱导"陷阱,平台责任如何落实?
网友保保_pJ4B7oWC
近年来,随着线上购车渠道的普及,汽车平台成为消费者获取车型信息和价格参考的重要渠道。然而,这些汽车平台因经销商发布虚假低价信息、诱导消费者进店后层层加价等问题饱受诟病,部分平台虽标榜"真实报价",但实际仍存在大量套路营销,消费者稍有不慎便会落入"低价陷阱",购车体验大打折扣,权益严重受损。 虚假报价套路深:从"23万"到"29万"的购车陷阱 以某品牌车型为例,市场全款价普遍在27万元左右,但多家经销商在平台上标出"23万"的诱人低价。消费者反映:"到店后才发现,23万的前提是必须办理5年分期贷款,总还款额高达29万,还要强制购买1.4万元商业险。" 更隐蔽的是,部分经销商将二手车置换补贴、政府购车补贴等附加条件纳入报价,却未在页面明确标注。此类套路已成行业"潜规则": 金融捆绑:要求消费者办理高利息分期贷款,或指定合作金融机构; 补贴噱头:用置换补贴、政府补贴充抵裸车价,但多数消费者不符合条件; 强制消费:捆绑高价保险、装饰套餐,否则拒绝以报价售车。 平台责任缺位:审核流于形式,消费者维权难 尽管平台标注"报价由经销商提供,仅供参考",但对其真实性缺乏核验机制。数据显示,汽车消费投诉中"虚假宣传"占比超四成,多数涉及平台报价与实际不符。 "平台是信息的第一道关卡,不能只做‘传声筒’。"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需对经营者资质和发布信息履行审核义务,否则应承担连带责任。 行业整改呼声:透明化与强监管成关键 针对乱象,消费者和专家呼吁平台及监管部门推动以下改革: 1. 平台信息强制透明化 要求经销商分栏标注裸车价、金融方案价、置换补贴价(明确条件); 内置贷款计算器,自动显示5年总利息对比; 保险选项默认"不强制购买",若捆绑需公示明细及金额。 2. 建立"一车一承诺"公示制度 每款车型的报价页面必须附带该经销商的真实性承诺书,明确标注: 车型年份、配置版本; 报价类型(全款/贷款/置换补贴价); 贷款方案详细条款(利率、期限、总还款额); 置换补贴具体条件(如旧车品牌、年限要求); 强制消费项目(如保险、装饰)及金额; 监督举报电话及平台投诉入口。 承诺书需由经销商盖章,平台审核后公示,违规者由市场监管部门处罚。